?
1、國外物流發展的狀況
物流的發展不僅與社會經濟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有關,同時也與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有關。按照時間順序,物流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
①第一階段:20世紀初至50年代
20世紀初,在北美和西歐一些國家,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大批量生產和銷售的實現,人們開始意識到降低物資采購及產品銷售成本的重要.單元化技術的發展,為大批量配送提供了條件,同時也為人們認識物流提供了可能。
1901年J.F.Growell在美國政府報告"關于農產品的配送"中,第一次論述了對農產品配送成本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揭開了人們對物流認識的序幕。1927年R.Borsodi在"流通時代"一及中首次用Logistics來稱呼物流,為后來的物流概念奠定了基礎。從實踐發展的角度來看,1941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 期間,美國軍事后勤活動的組織為人們對物流的認識提供了重要的實證依據,推動了戰后對物流活動的研究以及實業界對物流的重視。1946年美國正式成立了全美輸送物流協會(AmericanSociety of Traffic Logistics),這是美國第一個關于對專業輸送者進行考查和認證的組織。這一時期可以說是美國物流的萌芽和初始階段。
日本物流觀念的形成雖然比美國晚很多,但發展迅速、日本自1956年從美國引入物流概念以來,在對國內物流進行調研的基礎上,將物流稱之為"物的 流通"。至1965年,物流一詞正式為理論界和實業界全面接受。日本在導人物流概念的過程中;把物流從作是一種綜合行為,即´各種活動的綜合體"。"物的流通"一詞包含了運輸、配送、裝卸、倉儲、包裝、流通加工和信息傳遞等各種活動.這一時期,日本政府加強了對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還比較重視有關車站、碼頭的裝卸運作的研究和實踐.
此時,歐洲各國為了降低產品成本,開始重視工廠范圍內的物流過程中的信息傳遞,對傳統的物料搬運進行變革,對廠內的物流進行必要的規劃,以尋求物流合理化的途徑.當時制造業(工廠)還處于加工車間模式,工廠內的物資由工廠內設立的倉庫提供。工廠為了實現客戶同月供貨的服務要求,在工廠內實行了緊密的流程管理只是管理技術相對落后:信息交換通過郵件,產品跟蹤采用貼標簽的方式,信息處理的軟硬件平臺是紙帶穿孔式的計算機及相應的 軟件。這一階段儲存與運輸分離,各自獨立經營,可以說是歐洲物流的初級階段。
②第二階段:20世紀60至70年代
60年代以后,世界經濟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管理科學的進步,生產方式、組織規?;a的改變,大大促進了物流的發展。物流逐漸為管理學界所重視,企業界也開始注意到物流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將改進物流管理作為激發企業活力的重要手段。這一階段是物流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
在美國,由于現代市場營銷觀念的形成,使企業意識到顧客滿意是實現企業利潤的唯一手段,顧客服務成為經營管理的核心要素,物流在為顧客提洪服務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物流,特別是配送得到了快速地發展。1960年,美國的Raytheon公司建立了最早的配送中心,結合航空運輸系統為美國市場提供物流服務、1963年,美國成立了國家實物配送管理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這一時期,美國賦予物流概念的定義也比戰前有了更為廣闊的內涵。美國物流學者D.Bowersox在其1974年出版的《物流管理》一書中,將物流管理定義為"以賣主為起點將原材料、零部件與制成品在各個企業之間有策略地加以流轉,最后到達用戶,期間所需要的一切活動的管理過程"。
1976年,美國國家物流管理委員會對物流的定義是:´物流活動包括但不局限于:為用戶服務、需求預測、銷售情報、庫存控制、物料搬運、訂貨銷售、零配件供應、工廠及倉庫的選址、物資采購、包裝、退還貨物、廢物利用及處置、運輸及倉儲等"。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是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商品大量生產和大量銷售的年代。隨著這一時期生產技術向機械化、自動化方向發展以及銷售體制的不斷改善,物流已成為企業發展的制約因素。日本政府在1965年的《中期5年經濟計劃》中,強調了要實現物流的近代化.作為一項具體措施日本政府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進行高速道路網、港口設施、流通聚集地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這一時期是日本物流擺設的大發展時期,原因在于社會各方面對物流的落后和物流對經濟發展的制約性都有了共同的認識。
70年代是歐洲經濟快速發展時期。隨著商品生產和銷售的進一步擴大,多個工廠聯合的企業集團和大公司的出現,成組技術GT助廣泛采用,物流需求的增多,客戶的期望已變成同一周供貨或服務,工廠內部的物流已不能滿足企業集團對物流的要求,因而形成了基于工廠集成的物流。倉庫已不再是靜止封閉的儲存式設施。而是動態的物流配送中心。需求信息不只是憑定單,而主要是從配送中心的裝運情況獲?。@個時期信息交換來用電話方式,通過產品本身的標記(Product Tags)實現產品的跟蹤,進行信息處理的硬件于臺是小型計算機,企業(工廠)一般都使用自己開發的軟件。
③第三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
這一時期物流管理的內容從企業內部延伸到企業外部,物流管理的重點已經轉移到對物流的戰略研究上。企業開始超越現有的組織機構界限而注重外部關系將供貨商(提供成品或運輸服務等)、分銷商以及用戶等納入管理的范圍,利用物流管理建立和發展與供貨廠商及用戶的穩定的、良好的、雙贏的、互助合作伙伴式的關系,形成了一種聯合影響力量;以贏得競爭的優勢、物流管理已經意味著企業應用先進的技術,站在更高的層次上管理這些關系、電子數據交換、準時制生產、配送計劃以及其他物流技術的不斷涌現以及應用與發展,為物流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和保障。
1988年,美國物流管理協會將物流定義為:物流是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目的,為提高原料、在制品、制成品以及相關信產,從供應到消費的流動和存儲的效率和效益,并對其進行的計劃、執行(實現)和控制的過程。這一定義反映了物流實踐的發展,也進一步揭示了物流的本質。隨著上述趨勢的發展,相應地出現了綜合物流管理的概念并得到廣泛的認可和應用。這一觀念的引入,使企業內部逐步改變了傳統的財務、采購、銷售、市場、研發等企業分解式管理的思維方式,代之以系統整合的思想。它表明物流協作化與專業化已成為今后物流發展的主方向。
在這一階段,日本經濟發展迅速,并進入了以消費為主導的時代。雖然物流量大大增加,但由于成本的增加使企業利潤并沒有得到期望的提高,因此,降低經營成本特別是降低物流成本成為經營戰略中的重要特征、這一時期也車稱物流合理化時代、此時,在企業內開始出現了專業物流部門,用系統的觀點開展降低物流成本的活動,同時物流子公司也開始興起。物流合理化主要是改變以往將物流作為商品蓄水池或集散地的觀念,而在經營管理層次上發揮物流的作用。這集中反映在"物流利潤源學說";也就是說,在企業第一利潤源銷售額無法實現的情況下,物流成為企業增加利潤的唯一來源。很顯然"物流利潤源學說"揭示了現代物流的本質,使物流能在戰略和管理上統籌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并推動物流現代化發展。此時,日本全國范圍內的物流朕網也在蓬勃發展,其宗旨是推進定貨、發貨等業務的快捷化,削減物流人員,降低勞動力成本。以大型零售店為中心的網上訂、發貨系統的應用在這一時期最為活躍,成為物流合理化在技術上的反映.
隨著經濟和流通的發展,歐洲各國許多不同類型的企業(廠商、批發業者、零售業者)也在進行物流革新,建工相應的物流系統.其目的是追求通過供應鏈實現物流服務的差別化,發揮各自的優勢與特色。由于流通渠道中各經濟主體都擁有不同的物流系統,必然會在經濟主體的接點處產生矛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80年代歐洲開始探索一種新的 聯盟型或合作式的物流新體系,即綜合物流供應鏈管理。它的目的是實現最終消費者和最初供應商之間的物流與信息流的綜合,即在商品流通過程中加強企業間的合作,改變原來各企業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通過合作形式來實現原來不可能達到的物流效率,創造的成果由參與的企業共同分享。這一時期,歐洲的制造業已采用準時生產模式(JIT),客戶的物流服務需求已發展到同一天供貨或服務,因此,綜合物流的供應鏈管理進一步得到加強,如組織好港站庫的交叉與銜接、零售商管理控制總庫存量、產品物流總量的分配、實現供應的合理化等。這一時期物流需求的信息直接從倉庫出貨獲取,通過傳真方式進行信息交換;產品跟蹤采用條形碼掃描,信息處理的軟硬件平臺是客戶/服務器模式和購買商品化的軟件包、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歐洲第三方物流開始興起。
④第四階段:90年代以來至今
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新經濟和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還發展,現代物流的內容仍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著、信息技術的進步,使人們更加認識到物流體系的重要,現代物流的發展被提到重要日程上來.同時,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也為物流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使物流向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這不僅使物流企業和工商企業建立了更為密切的關系,同時物流企業也為各客戶提供了更高質量的物流服務、特別是對世紀電子商務的發展,將像杠桿一樣撬起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成為企業決勝未來市場的重要工具。而在這一過程中,現代物流將成為這個杠桿的支點。
以美國為例:電子商務如火如荼的發展,使現代物流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目前的發展表明,電子商務交易額中80%是商家對商家(B2B)交易、據統計,1999年美國物流電子商務的營業額達到80億美 元以上、電子商務( Electronic Business)是在互聯網開放的網絡環境下,基于瀏覽器/服務器應用方式,實現消費者的網上購物、商戶之間的網上交易和在線電子支付的一種新型的商業運營模式.電子商務帶來的這種交易方式的變革,使物流向信息化并進一步向網絡化發展、此外,專家系統的推廣使美國物流管理實現了智能化,提高了整體效果。為了保障效率和效果,一方面通過銷售時點信息系統(Point of Sale-POS)、條形碼、EDI網絡技術等收集、傳遞信息,另一方面利用專家系統使物流戰略決策實現最優化 ,從而共同實現商品附加值.
日本在進入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物流合理化的觀念面臨著進一步變革的要求。尤其是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的崩潰,使以前那種大量生產、大量銷售的生產經營體系出現了很多問題、為此,日本政府制定了一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綜合物流施策大綱》。這個大綱是日本物流現代化發展的指針,對于日本物流管理的發展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大綱中提出了日本物流發展的基本目標和具體保障措施,其中,特別強調了物流系統要實現信息化、標準化以及實施無紙貿易.
這一時期,歐洲一些跨國公司紛紛在國外特別是在勞動力比較低廉的亞洲地區建立生產基地。歐洲物流企業的需求信息直接從顧客消費地獲??;采用在運輸鏈上實現組裝的方式,使庫存量實現極小化、信息交換來用 EDI系統,產品跟蹤應用了射頻標識技術(RF Tage)信息處理廣泛應用了互聯網和物流服務方提供的軟件。目前,基于互聯網和電子務的電子物流正在歐洲興起,以滿足客戶越來越苛刻的物流需求。